7月2日晚间赛力斯突发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这一收购协议是在与华为沟通好后才公布的。
华为方面回应,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同时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同时,华为继续声明:其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问界这一品牌转让,正式标志着华为的汽车业务战略已定。
问界品牌很值钱
家用汽车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品牌可以说是这类产品的核心资产。
BBA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世界豪华车市场的最高份额,品牌影响力是其攻城掠地的利器。
丰田能成为全球第一车企,丰田这一品牌所代表的质量可靠、低油耗理念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资产。
世界上所有消费品企业,都无比重视品牌。
华为虽然早已声明不造车,但是问界品牌在华为手上,就说明其过往这一声明并没有真正成为华为造车的战略。
问界这一品牌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由华为而不是赛力斯发展起来的。
每一款车型的发布会,华为的余承东才是第一主角,整个过程,赛力斯基本上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角色。
问界不但是华为的亲儿子,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据最新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4年5月国内20万元以上SUV销量TOP20榜单中,问界M9以15723辆的成绩高居第二,超越了多款日系热门SUV,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问界就是华为目前在汽车业务中打造的唯一爆款产品。仅在2024年上半年,问界M7和M9,销售量就超过了14万辆,总销售额应该超过了500亿。
如果这一态势能持续的话,问界系列作为国内SUV智能汽车的领导品牌是指日可待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问界如日中天、节节上升的关键时刻,华为为什么要将这一品牌转让呢?
如果品牌转让给了赛力斯,那么华为就将真正成为赛力斯的供应商,而作为供应商,赛力斯是有可能在新的车型中,将华为进行替换的。
而品牌握在手里,赛力斯不过就是一个代工厂,问界真正的拥有者是华为,因为华为可以随时更换问界的代工厂。
这种攸关企业战略性利益的选择,无疑对华为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
华为的困境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已是大势所趋。
问界这一款车型,向海外进军,也是迟早的事。但要向海外进军,华为握有问界的品牌,其实就充满着地缘政治风险。
华为这个品牌,在国内销售各种智能硬件,是有着强大的品牌加持力的,但华为所加持的问界品牌走到国外去,则有可能被其他业务所影响。
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中,华为的全面出击,已经成为了西方贸易制裁中的重点企业。
问界出海的话,是属于赛力斯的还是属于华为?这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
任正非与余承东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
任正非坚决主张华为不造车,而余承东的所有实际运营,实际上都指向了华为自建品牌、自己造车。
任正非应该是从更长远的全球贸易格局出发,要将华为汽车业务变成一个类博世的供应商业务,不让华为成为贸易战中的焦点企业,从而减少贸易战对华为的影响。
而余承东则是站在智能汽车业务正常的逻辑出发,只有自建品牌,自已造车,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我想,这一次问界的品牌出售,应该是任正非的战略正式落地了,而余承东的观点最终被否决。
这一战略的风险在于,如果华为不能保持在技术上的领先,那么,华为汽车业务就会失去护城河,迅速被合作客户抛弃。
华为的新战略
一直以来,一众车企对于与华为的合作都存在顾虑。
华为虽然说自己不造车,却手握问界品牌,华为的所有渠道都为问界服务,很明显,华为就是问界系列产品实质上的操盘者。
这对于大型车企来说,华为不是供应商,而是竞争对手。
那么,华为声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智能汽车系统供应商,谁信呢?
数家大型车企老总都认为,企业的核心要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掌握,也因此,华为的汽车供应商业务,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此次,问界品牌的出售,也应该与这一业务的拓展有关系。
战略不清晰,就无法实质性地推动业务,你不能一边要主导品牌,一边要谈供应合作,这是两种不同的业务路径,是不可能兼容的。
不断掉自己造车的路,就不可能取信于一众大厂。
华为面向不同需求的车企提供Tier 1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模式三种合作方式。
Tier 1模式下,华为向车企供应零部件,包括电机、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相关部件等,是传统的Tier1合作方式。
在Tier 1模式的基础上,华为推出HI(Huawei Inside)模式,即车企使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外观特点在于车身的“HI”标识。
在HI模式下,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
华为智选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到车企的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选用、营销服务体系等领域,并且合作车型还会进入到华为的终端店面进行销售。
目前,华为的主要合作者,都是小型车企,或较大车企的非核心品牌。
剥离问界后,华为的合作空间可以继续扩大,不管是国内的合资车企,还是国外的知名车企,都有可能进行深度合作。
广汽丰田就其主力车型凯美瑞在与华为开展合作。
华为的汽车业务的逻辑在此刻正式清晰化。
华为能成为博世吗?
博世集团,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汽业产业的供应商,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车企都离不开它。
2023博世全年总销售营收916亿欧元,上年为888亿欧元。其中,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销售营收563亿欧元(约598亿美元)。
2023年,华为智能汽车收入仅47亿元,与博世相比,华为还是一个起步者。
华为和博世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整车领域,华为的布局比博世要宽泛得多,博世聚焦于车控和驾驶相关领域,而华为涉及智能座舱、车载光等多个领域。
在华为的平台化战略下,整车企业不会甘心沦为只使用华为技术的品牌商,因为这会影响车企整车的竞争力,也是前期很多整车企业对华为心存顾虑的原因。
另一方面,华为自身的三大智能汽车业务模块中的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都近似涉及整车业务,这会加重整车企业对华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顾虑。
博世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不仅提供零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还涉及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从这点来看华为想成为中国的博世,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但是全球智能汽车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期,是老的博世依旧保持有活力,还是华为作为新入局者能异军崛起呢,我们试目以待。